安徽最权威的政经文旅类高端刊物
美图美文美术美味,可读可品可赏可藏
首页 > 江淮 > 江淮纵览 > 正文

红色摇篮里的峥嵘岁月 读贺敬之组诗有感
2022-01-24 16:04:38   来源:安徽画报   

红色摇篮里的峥嵘岁月——读贺敬之组诗有感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读到贺敬之先生的这首《回延安...

红色摇篮里的峥嵘岁月

——读贺敬之组诗有感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每当读到贺敬之先生的这首《回延安》,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卷——

春回大地的巍巍宝塔山,在阳光的普照下显得如此的雄伟壮丽!那滚滚延河水在陕北号子的伴奏下欢快地流淌!远方的窑洞正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惊心动魄的艰难岁月:那是一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凯歌;那是一份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斗的礼赞!

值此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重温贺敬之先生这首红色革命史诗般的抒情赞歌,其字里行间呈现的是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峥嵘岁月,讲述的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红色经典。当代青年将永远向经典致敬,延安精神将代代相传,沿着先辈们的足迹,与新时代同行!

 

热血的觉醒

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贺敬之在诗歌《北方的子孙》中写道:

“北方!

“我们的

忧郁的骆驼……

春天,

那地面,有绿色在生长的时候

我们

孩子的心

还温着

往日的梦呀!

穷苦,

凶年,

人们在命运的鞭子下

流浪,

死亡……”

整篇诗歌展现了中华儿女对受外敌侵辱的控诉和呐喊,这既是一位热血青年民族意识的觉醒,更是千百万爱国青年的心声。作为北方的子孙,贺敬之先生将个人的爱国之情融入中华民族的时代背景下,将抗战的强音通过一个个铿锵有力的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仁人志士,催人奋进。他写道:“我是年轻的北方的子孙啊,…在北方的荒土上,我依恋的年轻的灵魂”。

 

希望的灯塔

1940年12月的延安迎来了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季。贺敬之先生在窑洞里,和同志们围坐在油灯旁,思绪难平。在《雪,覆盖着大地向上蒸腾的温热》中,他写道:“我的笔站起来,我的思想像海潮似的,撞击着我的心……我不能平静,我要呼喊”。在这个风雪之夜,他将“怎样来在这个世界上,来在同志们的行列中!”娓娓道来。从一九二四年“漆黑的夜,诞生了一只雏鸟”到一九三七年“这样的晚上,这长长的道路,我终于看清了,太阳从哪边出来,花朵是在哪里开!我来到这旗帜底下,来到我的同志们中间。”

十六年的时光,从绝望到希望,从黑暗到曙光,贺先生不正是一直在寻觅心中的梦想吗?同样,十六年的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从一只雏鸟磨砺为一只风雨无阻翱翔天际的战鹰。革命的火种在贺敬之先生的心中愈燃愈烈,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让他心潮澎湃,他写道:“亲爱的同志们,为母亲,为祖国,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行列里。”在这样的夜晚,“雪,无声地落着,覆盖着大地向上蒸腾的温热”。

 

幸福的凯歌

 “在我们心脏的炉火中,在我们血管的激流里,燃烧着、沸腾着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最珍贵的元素,我们生命的永恒的活力——这就是党!我们的党!”这是贺敬之先生在《放声歌唱》里对党的讴歌,他认为,是党使我们变成“巨人”,是党带领我们创造了“奇迹”,这既是我们辽阔大地上铭刻的真理,也是我们伟大人生怀抱里隐藏的秘密。

回眸党的百年历程,如同阅览一部浩瀚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记载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谱写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奋斗之歌,更描绘着振兴乡村、带领十四亿中国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党的不平凡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情结。

  正如近代诗人艾青先生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掩卷而思,贺敬之先生笔下的质朴而浪漫的文字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温了那一段红色岁月,更深深地感受到激扬文字下饱含深情的家国情怀。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她们都是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上一个百年的故事。如今,在新时代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要用初心和热血讴歌“延安精神”,生命不止,追梦不息,把下一个百年的故事传唱得更加精彩辉煌!

 

(稿件来源:安徽省外办 作者:林博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遥望星河 志在山海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