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镌刻历史
此次活动邀请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及部分省市画报社近三十名摄影家来马钢采风创作,通过镜头和作品,展示马钢六十年建设发展辉煌成就,进一步提升马钢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60 岁的马钢正年轻
“今年以来,马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去产能和环保整治带来的市场机遇,推行系列突破变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绿色现代化都市工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6 月 25 日,马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尧会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一行时向大家介绍了马钢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情况。
马鞍山钢铁公司 1958 年成立。在 60 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 60年代,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填补了车轮轮箍国产化的空白,创造了“三清、四无、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的文明生产经验,“江南一枝花”享誉全国。80 年代,建成了我国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成为我国线材高速轧制技术的摇篮。90 年代,成为我国首批 9 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享有“中国钢铁第一股”的美誉;1998 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热轧大 H 型钢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大 H 型钢产品的空白。
面对钢铁行业发展大势,马钢正坚定不移地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步走”目标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在适应新常态中追求卓越。
采风活动正式举办
6 月 26 日,采风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办。马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冬生致辞并宣布开拍,马钢集团工会主席张晓峰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画报协会会长胡守文、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乐卫星、安徽画报社执行主编刘冬梅分别在仪式上讲话。
胡守文表示, “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社会发展进度,几十年前《人民画报》以‘马钢在前进’为题展现马钢实力,现在让我们一起祝愿马钢有更好的明天!”
“马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经过 60 年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陈冬生在致辞中介绍了马钢六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希望马钢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将镜头更多地聚焦马钢转型升级,聚焦基层一线,创作出更多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乐卫星在致辞中说,“这次采风活动是为了让马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世界了解马钢。
”刘冬梅在致辞中表示,《安徽画报》与马鞍山钢铁公司同一年成立,“60 年来,《安徽画报》与马钢共同发展,希望未来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启动仪式结束之后,摄影名家们分六路奔赴马钢矿山、铁前、钢轧系统各基层单位。摄影家们下矿井、上炉台、进车间,流连于马钢靓丽整洁的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他们将镜头聚焦于现代化生产线,聚焦于高温下马钢人的坚守与激情,聚焦于马钢人拼搏奉献的精神。
马钢 60 华诞,在建设“三好马钢、千亿马钢”的征途上,60岁的马钢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情相牵,手相连
1958 年 9 月 20 日,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视察马钢,安徽画报摄影记者程大通生动记录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9 号高炉前,头戴笆斗帽,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的毛主席照片,被公认为经典之作。也就在这次视察期间,毛主席作出了马鞍山可以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英明决策。在活动中,马钢集团向《安徽画报》赠送了第三套以马钢炼钢工人为原型的五元人民币,《安徽画报》也向马钢回赠了一张 1958 年画报摄影记者拍摄的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钢的原版照片。
这样的经典报道案例,不胜枚举。1959 年 10 月底,当毛主席再次视察马钢时,我们的摄影记者厉福昆,近距离抓拍了毛主席视察时的 24 张珍贵照片,那张毛主席不停地向马钢职工鼓掌致意,亲切但不失庄重的黑白照,广为追捧,入选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全国摄影展。安徽画报的老前辈,著名摄影家、油画家康诗纬,在 1968年毛主席视察马钢十周年时,精心创作的《毛主席与马钢工人在一起》的大幅油画,被整个业界充分认可,奉为经典。
60 年来,《安徽画报》用生动的照片,记录了马钢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见证着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安徽画报》对马钢的宣传报道史,也是马钢砥砺奋进的发展史。
让瞬间成为永恒
——“中国摄影名家看马钢”采风活动成功举办
◎ 文 / 刘润宇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马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由马钢集团公司和安徽画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摄影名家看马钢暨精益工厂主题摄影赛”采风活动成功举办。
◎ 文 / 刘润宇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马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由马钢集团公司和安徽画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摄影名家看马钢暨精益工厂主题摄影赛”采风活动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邀请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及部分省市画报社近三十名摄影家来马钢采风创作,通过镜头和作品,展示马钢六十年建设发展辉煌成就,进一步提升马钢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60 岁的马钢正年轻
“今年以来,马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去产能和环保整治带来的市场机遇,推行系列突破变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绿色现代化都市工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6 月 25 日,马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尧会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一行时向大家介绍了马钢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情况。

马鞍山钢铁公司 1958 年成立。在 60 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 60年代,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填补了车轮轮箍国产化的空白,创造了“三清、四无、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的文明生产经验,“江南一枝花”享誉全国。80 年代,建成了我国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成为我国线材高速轧制技术的摇篮。90 年代,成为我国首批 9 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享有“中国钢铁第一股”的美誉;1998 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热轧大 H 型钢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大 H 型钢产品的空白。

面对钢铁行业发展大势,马钢正坚定不移地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步走”目标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在适应新常态中追求卓越。

采风活动正式举办
6 月 26 日,采风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办。马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冬生致辞并宣布开拍,马钢集团工会主席张晓峰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画报协会会长胡守文、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乐卫星、安徽画报社执行主编刘冬梅分别在仪式上讲话。

胡守文表示, “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社会发展进度,几十年前《人民画报》以‘马钢在前进’为题展现马钢实力,现在让我们一起祝愿马钢有更好的明天!”

“马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经过 60 年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陈冬生在致辞中介绍了马钢六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希望马钢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将镜头更多地聚焦马钢转型升级,聚焦基层一线,创作出更多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乐卫星在致辞中说,“这次采风活动是为了让马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世界了解马钢。
”刘冬梅在致辞中表示,《安徽画报》与马鞍山钢铁公司同一年成立,“60 年来,《安徽画报》与马钢共同发展,希望未来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启动仪式结束之后,摄影名家们分六路奔赴马钢矿山、铁前、钢轧系统各基层单位。摄影家们下矿井、上炉台、进车间,流连于马钢靓丽整洁的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他们将镜头聚焦于现代化生产线,聚焦于高温下马钢人的坚守与激情,聚焦于马钢人拼搏奉献的精神。
马钢 60 华诞,在建设“三好马钢、千亿马钢”的征途上,60岁的马钢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情相牵,手相连
1958 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同年,《安徽画报》诞生,60年来,一路风雨,一路欢歌,《安徽画报》和马钢集团,始终手相牵、情相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 年 9 月 20 日,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视察马钢,安徽画报摄影记者程大通生动记录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9 号高炉前,头戴笆斗帽,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的毛主席照片,被公认为经典之作。也就在这次视察期间,毛主席作出了马鞍山可以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英明决策。在活动中,马钢集团向《安徽画报》赠送了第三套以马钢炼钢工人为原型的五元人民币,《安徽画报》也向马钢回赠了一张 1958 年画报摄影记者拍摄的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钢的原版照片。

这样的经典报道案例,不胜枚举。1959 年 10 月底,当毛主席再次视察马钢时,我们的摄影记者厉福昆,近距离抓拍了毛主席视察时的 24 张珍贵照片,那张毛主席不停地向马钢职工鼓掌致意,亲切但不失庄重的黑白照,广为追捧,入选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全国摄影展。安徽画报的老前辈,著名摄影家、油画家康诗纬,在 1968年毛主席视察马钢十周年时,精心创作的《毛主席与马钢工人在一起》的大幅油画,被整个业界充分认可,奉为经典。

60 年来,《安徽画报》用生动的照片,记录了马钢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见证着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安徽画报》对马钢的宣传报道史,也是马钢砥砺奋进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