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脚下的丰碑
4625 万多人受灾,其中 374643 人受伤,87149 人遇难,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 1510 万人。城乡居民住房大量被毁,基础设施惨遭重创,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文化遗产损失惨重,生态环境破坏惨烈,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 亿元,这场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
为了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党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坚持把对口援建、多方参与作为重要力量,汇聚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2008 年 7 月 26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方案》。举全省之力,倾全省之心,集全省之智,聚全省之财,援建灾区,重建松潘。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来自安徽的援建者们带着无比神圣的责任和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日夜奋战在“三千里之外的三千米高原”上,如期实现了“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如今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有些伤痛已经过去,灾区群众在感恩奋进历程中不断取得的新的成就、新的突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刻,请跟随记者的笔和镜头,回到安徽援建者曾经奋斗过的土地,看一看重生后的松潘,看一看安徽援建者在雪山下用双手搭起的“丰碑”。
常思安徽援建深情 奋书松潘发展新篇
安徽人民对松潘的无私援助恩重如山,松潘人民将永世铭记
黄山黄龙,辉映华夏胜景;安徽松潘,共铸奔康伟业。当前正是松潘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希望今后安徽和松潘之间能够进一步创新落实人才培训、产业合作与扶持、技术交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松潘也将进一步积极学习借鉴安徽的先进理念和优良作风,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深情厚谊,加快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十年了,我们这些选择留下的人,内心仍然充满能量
“那会儿每天都有余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来到松潘两个月以后,石斌才告诉了父母自己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乡镇工作繁絮复杂,准备材料、搭建板房、调解群众矛盾、搭建救灾房屋,石斌的松潘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得益于 援建工作者和当地老百姓的辛勤付出,他所服务的大姓乡在阿坝州灾后重建美丽家园建设评比中获得全州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9 年,石斌服务期满离开松潘,去到南京参加工作。但 在各种条件远远好于松潘的大都市里,他的心里却总还念着遥远的四川,念着这片还在重建中的土地。
两年之后,石斌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单位,重新回到松潘,考取了松潘县质监局的岗位,负责计量、特种设备和财务方面的工作。随后的数年里,他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松潘的重建和发展中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个来自安徽宣城的小伙子渐渐从“外人”变成了“本地人”,在 2017 年 6 月,石斌担任松潘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负责统筹旅游市场的管理运行。
“来到这里,可能真的是缘分吧。这么多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年我们安徽的援建,对于松潘这十年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安徽的支援,就没有如今的松潘。”石斌感叹道。
“当年我们第一批西部计划支援松潘的一共有 30 多人,最后留在四川的接近有 10人。留在松潘的就有 2 个。本地百姓眼里,咱们安徽人,就是亲人。这种感情真的是不一样的。希望咱们的安徽亲人,能多来松潘走一走,看一看。”
今年石斌 36 岁了。2012 年,他在松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如今,一个漂亮的女儿已经 5 岁,曾经的灾区,也早已迈向新生。
六年里,来了 31 位支教大学生
“去年 8 月 8 号,来的路上就感觉到地震了。”回想起到松潘的第一天,几位同学记忆犹新。“从成都坐大巴车坐了十个小时,因为茂县那段塌方,所以绕路了。没想到半路就遇到了地震,心里还是挺紧张的。”缺氧、流鼻血、头疼、脚疼,高原反应给几位初到松潘的安徽年轻人的支教生活带来了一定困难。
安徽师范大学派遣大学生支教团开始至今,六年里一共有 31 位大学生来到松潘支教。“我们来到这里支教,既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也能体会到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挺好的。”韩雪说道。“平常出门,这里的人只要听说我们是安徽人,都会特别热情。这儿有一个藏族的爷爷,年纪特别大,知道我们是从安徽来支教的,主动和我们说起这儿那儿是你们安徽援建的,每次都开心地拉着我们的手和我们拉家常。”
同样在松潘中学校园,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松潘的吴义国正在备课。安徽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原本是被分配在县政府岗位工作,但考虑到自己的意向,他主动选择进入松潘中学成为一名老师。
“安徽省我们这一批通过西部计划支援四川的志愿者总共有 27 人,来松潘的就占了 9个,是最多的。”而这些年轻人里,已经有人表达了希望可以在松潘留下工作生活的想法。
“安徽人民给我们修建了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把松潘的孩子教育好。”松潘中学副校长牛跃勋如是说。“来自安徽的支教老师每年都会换一批,虽然他们待在这里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但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感情都很深。每年临别时,学生都会自发组织开展欢送晚会,以最温情的方式送别他们。”
出于感恩,松潘学生对安徽老师热情满满;源于本心,安徽老师对松潘学生尽职尽责。汶川 5.12 特大地震后的十年,是松潘中学跨越发展的十年,是由凤凰涅槃走向辉煌的十年。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记得医院正式搬迁到新址是在 2011年 5 月 1 日。就医环境提升了,医疗水平也跟着硬件一起有了质的飞跃。2008 年地震以前,我们这儿门诊全年接诊大概只有 2 万人次。现在一年接诊人数已经达到6 万人次。当年住院人数一年能有 1 千多人次,去年已经有 5 千余人次了。”刘文彬说道。“在地震之后的五年,安徽派来了支援医疗队伍手把手地带教,一直坚持到 2013 年。现在我们的很多医生在临床上遇到了难题,还会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向老师们请教。这种私下的交流很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上的“新鲜血液”大大提高了松潘当地的医疗水平。“对于安徽的援助,真的非常感激。”
灾后十年 十年重建
2011 年,安徽援建松潘县的工程项目全面完工交接。灾后重建对松潘古城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风貌改造,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接待游客的能力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更合理了。游客来到松潘不再是像从前一样只是“路过”,很多人纯粹为了松潘这座古城而来。“多留一晚”的需求让罗海斌坚定了开一家特色民俗客栈的决心。
“我们松潘有黄龙、牟尼沟、奇侠沟、花绿二海、圣地花海等风景区,更有千年古城墙和民族风情浓郁的古城。我要打造一家自己的特色客栈。”经过 3 年的准备,2013 年 11 月,拥有 14 间客房的“安多房子”咖啡客栈在古城开业。“在松潘,我是第一个打造特色民俗客栈的人,一开业就爆满了 5 个月。”在生意最火的时候,当地人想来喝上一杯咖啡,都得提前预约。
2014 年,罗海斌的客栈登上了世界著名旅行杂志《孤独星球》。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他的客栈。在他看来,自己的客栈除了住宿的功能,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和世界各地天南地北的朋友聊天,让自己学了更多,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松潘。
灾后重建为松潘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旅游业的振兴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后十年的重建,让松潘的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松潘的旅游业更是向前推进了很多很多年。对于我们老百姓,就是要抓住机遇,弘扬民族文化,不留遗憾。”罗海斌说道。
——安徽对口援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十周年回访
◎ 文图 / 黄洋洋
在位于四川省老北川县城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内,一件名为《山川永纪》的大型浮雕作品呈现在前来参观的人群面前。山崩、地陷、救援、大爱、感恩、重建和新生,这件作品的七个展现部分就是 2008 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的写照。
在位于四川省老北川县城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内,一件名为《山川永纪》的大型浮雕作品呈现在前来参观的人群面前。山崩、地陷、救援、大爱、感恩、重建和新生,这件作品的七个展现部分就是 2008 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的写照。
4625 万多人受灾,其中 374643 人受伤,87149 人遇难,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 1510 万人。城乡居民住房大量被毁,基础设施惨遭重创,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文化遗产损失惨重,生态环境破坏惨烈,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 亿元,这场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
为了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党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坚持把对口援建、多方参与作为重要力量,汇聚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2008 年 7 月 26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方案》。举全省之力,倾全省之心,集全省之智,聚全省之财,援建灾区,重建松潘。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来自安徽的援建者们带着无比神圣的责任和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日夜奋战在“三千里之外的三千米高原”上,如期实现了“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如今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有些伤痛已经过去,灾区群众在感恩奋进历程中不断取得的新的成就、新的突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刻,请跟随记者的笔和镜头,回到安徽援建者曾经奋斗过的土地,看一看重生后的松潘,看一看安徽援建者在雪山下用双手搭起的“丰碑”。

常思安徽援建深情 奋书松潘发展新篇
——《安徽画报》专访松潘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建军
2008 年 5 月 23 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的决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高效实施对口支援松潘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皖川两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两省有关部门和阿坝州的大力支持下,在松潘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全体援建人员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灾区人民的赤诚之心,舍小家、顾大家,排除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无私无畏、高风亮节,按照“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援建工作、一流的援建队伍”要求,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为先、发展至上、合作共建的原则,投入援建资金 21.3 亿元,援建大项目46 个、子项目 320 个,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亲人的对口援建既有物质的重建,更有精神的重塑;既有文化的重兴,更有社会的重构;既有城乡格局的调整,更有村镇功能的提升;既有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升级,更有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收获不仅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也不仅在于实体工程建设取得的进展,而最重要的在于从安徽援建亲人身上学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全县上下在实战中解放了思想、打开了思路,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特别是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松潘的未来和希望,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劲头,形成了万众同心、各业共振的局面。这是重建带给我县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变化,也是我们推进松潘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最宝贵的财富。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距离震中映秀 180 公里的松潘全县 25 个乡镇147 个村(社区)均受地震波及,因灾死亡 25 人、失踪 12 人、受伤 22 人,民房、校舍、办公楼倒塌毁坏,饮用水、电力、道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灾害直接损失达 34.89 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部分行业领域甚至出现倒退现象。除此之外,山河破碎、家园被毁带来的强烈冲击,松潘群众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
2008 年 5 月 23 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的决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高效实施对口支援松潘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皖川两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两省有关部门和阿坝州的大力支持下,在松潘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全体援建人员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灾区人民的赤诚之心,舍小家、顾大家,排除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无私无畏、高风亮节,按照“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援建工作、一流的援建队伍”要求,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为先、发展至上、合作共建的原则,投入援建资金 21.3 亿元,援建大项目46 个、子项目 320 个,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亲人的对口援建既有物质的重建,更有精神的重塑;既有文化的重兴,更有社会的重构;既有城乡格局的调整,更有村镇功能的提升;既有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升级,更有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收获不仅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也不仅在于实体工程建设取得的进展,而最重要的在于从安徽援建亲人身上学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全县上下在实战中解放了思想、打开了思路,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特别是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松潘的未来和希望,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劲头,形成了万众同心、各业共振的局面。这是重建带给我县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变化,也是我们推进松潘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最宝贵的财富。

安徽人民对松潘的无私援助恩重如山,松潘人民将永世铭记
从 2012 年起,松潘县将每年的 5 月 10 日确定为“松潘县安徽日”,筹办与安徽的交流活动,为融洽两地情谊、拓展重建成果、加深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松潘县将 5 月确定为“感恩奋进月”,邀请安徽亲人重走松潘、再叙情缘、共谋发展。同时,松潘还将依托旅游振兴推动“我为灾区出把力”等公益活动,将当年安徽援建松潘的“大爱”通过世界各地的游客传播得更加广阔、更为深远。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的十年,是松潘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安徽对口援建的坚实基础为松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注入了蓬勃动力、提供了更多可能。虽然受到“8·8”九寨沟地震的影响,松潘 2017 年部分经济指标暂时性下滑,但与十年前相比,仍是实现了数倍增长。地方生产总值从 5.67 亿元增长至 19.71 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 0.12 亿元增长至 1.16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 4.73 亿元增长至28.4 亿元,接待游客从 49.7 万人次增长至 413.58 万人次,旅游收入从5.39 亿元增长至 42.9 亿元。几乎所有核心经济指标都以年均超过 10% 的速度递增,部分指标甚至达到 20% 的增速。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的十年,是松潘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安徽对口援建的坚实基础为松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注入了蓬勃动力、提供了更多可能。虽然受到“8·8”九寨沟地震的影响,松潘 2017 年部分经济指标暂时性下滑,但与十年前相比,仍是实现了数倍增长。地方生产总值从 5.67 亿元增长至 19.71 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 0.12 亿元增长至 1.16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 4.73 亿元增长至28.4 亿元,接待游客从 49.7 万人次增长至 413.58 万人次,旅游收入从5.39 亿元增长至 42.9 亿元。几乎所有核心经济指标都以年均超过 10% 的速度递增,部分指标甚至达到 20% 的增速。
黄山黄龙,辉映华夏胜景;安徽松潘,共铸奔康伟业。当前正是松潘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希望今后安徽和松潘之间能够进一步创新落实人才培训、产业合作与扶持、技术交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松潘也将进一步积极学习借鉴安徽的先进理念和优良作风,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深情厚谊,加快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十年了,我们这些选择留下的人,内心仍然充满能量
现任松潘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的石斌,是安徽省第一批参与西部计划支援松潘的志愿者。2008年 7 月,汶川特大地震尚处在救灾阶段,26 岁的石斌通过组织的筛选,来到了松潘县大姓乡,参与到救灾重建的过程中来。
“那会儿每天都有余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来到松潘两个月以后,石斌才告诉了父母自己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乡镇工作繁絮复杂,准备材料、搭建板房、调解群众矛盾、搭建救灾房屋,石斌的松潘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得益于 援建工作者和当地老百姓的辛勤付出,他所服务的大姓乡在阿坝州灾后重建美丽家园建设评比中获得全州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9 年,石斌服务期满离开松潘,去到南京参加工作。但 在各种条件远远好于松潘的大都市里,他的心里却总还念着遥远的四川,念着这片还在重建中的土地。

两年之后,石斌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单位,重新回到松潘,考取了松潘县质监局的岗位,负责计量、特种设备和财务方面的工作。随后的数年里,他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松潘的重建和发展中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个来自安徽宣城的小伙子渐渐从“外人”变成了“本地人”,在 2017 年 6 月,石斌担任松潘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负责统筹旅游市场的管理运行。

“来到这里,可能真的是缘分吧。这么多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年我们安徽的援建,对于松潘这十年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安徽的支援,就没有如今的松潘。”石斌感叹道。
“当年我们第一批西部计划支援松潘的一共有 30 多人,最后留在四川的接近有 10人。留在松潘的就有 2 个。本地百姓眼里,咱们安徽人,就是亲人。这种感情真的是不一样的。希望咱们的安徽亲人,能多来松潘走一走,看一看。”
今年石斌 36 岁了。2012 年,他在松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如今,一个漂亮的女儿已经 5 岁,曾经的灾区,也早已迈向新生。

六年里,来了 31 位支教大学生
2018 年 4 月 11 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支教大学生韩雪与一同前来松潘的另外五位安徽同学一起,照常准时来到学校授课。松潘中学,这座在 2008 年地震后由安徽投资 1.56亿元援建的学校,是松潘县内唯一的完全中学,在一座座教学楼楼顶,“安徽援建”字样格外醒目。
“去年 8 月 8 号,来的路上就感觉到地震了。”回想起到松潘的第一天,几位同学记忆犹新。“从成都坐大巴车坐了十个小时,因为茂县那段塌方,所以绕路了。没想到半路就遇到了地震,心里还是挺紧张的。”缺氧、流鼻血、头疼、脚疼,高原反应给几位初到松潘的安徽年轻人的支教生活带来了一定困难。

安徽师范大学派遣大学生支教团开始至今,六年里一共有 31 位大学生来到松潘支教。“我们来到这里支教,既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也能体会到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挺好的。”韩雪说道。“平常出门,这里的人只要听说我们是安徽人,都会特别热情。这儿有一个藏族的爷爷,年纪特别大,知道我们是从安徽来支教的,主动和我们说起这儿那儿是你们安徽援建的,每次都开心地拉着我们的手和我们拉家常。”
同样在松潘中学校园,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松潘的吴义国正在备课。安徽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原本是被分配在县政府岗位工作,但考虑到自己的意向,他主动选择进入松潘中学成为一名老师。

“安徽省我们这一批通过西部计划支援四川的志愿者总共有 27 人,来松潘的就占了 9个,是最多的。”而这些年轻人里,已经有人表达了希望可以在松潘留下工作生活的想法。
“安徽人民给我们修建了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把松潘的孩子教育好。”松潘中学副校长牛跃勋如是说。“来自安徽的支教老师每年都会换一批,虽然他们待在这里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但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感情都很深。每年临别时,学生都会自发组织开展欢送晚会,以最温情的方式送别他们。”

出于感恩,松潘学生对安徽老师热情满满;源于本心,安徽老师对松潘学生尽职尽责。汶川 5.12 特大地震后的十年,是松潘中学跨越发展的十年,是由凤凰涅槃走向辉煌的十年。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谢谢当年安徽支援松潘的医生们
始 建 于 1952 年 的 松 潘 县 医 院, 在2008 年前,坐落于松潘县古城南街守备巷,就医环境、医疗硬件配置落后。医院在 5.12 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
2018 年是松潘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文彬进入医院工作的第 24 个年头。说起曾经的松潘县人民医院,她感慨万千。
始 建 于 1952 年 的 松 潘 县 医 院, 在2008 年前,坐落于松潘县古城南街守备巷,就医环境、医疗硬件配置落后。医院在 5.12 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
2008 年 9 月,安徽省确定对松潘县人民医院进行“硬件”援建和“软件”援助,投资 1 亿余元在县城城北新区新建一所现代化医院。新医院占地面积 38 亩,总建筑面积 18165 平方米,配置了先进的办公及医疗设施设备,硬件设施达到了阿坝州先进水平。

2018 年是松潘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文彬进入医院工作的第 24 个年头。说起曾经的松潘县人民医院,她感慨万千。
“记得医院正式搬迁到新址是在 2011年 5 月 1 日。就医环境提升了,医疗水平也跟着硬件一起有了质的飞跃。2008 年地震以前,我们这儿门诊全年接诊大概只有 2 万人次。现在一年接诊人数已经达到6 万人次。当年住院人数一年能有 1 千多人次,去年已经有 5 千余人次了。”刘文彬说道。“在地震之后的五年,安徽派来了支援医疗队伍手把手地带教,一直坚持到 2013 年。现在我们的很多医生在临床上遇到了难题,还会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向老师们请教。这种私下的交流很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上的“新鲜血液”大大提高了松潘当地的医疗水平。“对于安徽的援助,真的非常感激。”

松潘的旅游业向前推进了很多很多年
“援建结束之后,松潘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藏族小

2008 年,罗海斌在川主寺镇从事旅游行业,亲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给松潘带来的创伤,本地旅游业的迅速下滑,使得他所工作的商场无法维持经营。2010 年,一次偶然机会,罗海斌来到了若尔盖西部牧场,认识了很多旅行家、画师、自驾游游客,在那里,他意识本地旅游业已经开始复苏。
“援建结束之后,松潘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藏族小
伙子罗海斌语气坚定讲述着自己经营客栈的初衷。


2011 年,安徽援建松潘县的工程项目全面完工交接。灾后重建对松潘古城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风貌改造,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接待游客的能力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更合理了。游客来到松潘不再是像从前一样只是“路过”,很多人纯粹为了松潘这座古城而来。“多留一晚”的需求让罗海斌坚定了开一家特色民俗客栈的决心。

“我们松潘有黄龙、牟尼沟、奇侠沟、花绿二海、圣地花海等风景区,更有千年古城墙和民族风情浓郁的古城。我要打造一家自己的特色客栈。”经过 3 年的准备,2013 年 11 月,拥有 14 间客房的“安多房子”咖啡客栈在古城开业。“在松潘,我是第一个打造特色民俗客栈的人,一开业就爆满了 5 个月。”在生意最火的时候,当地人想来喝上一杯咖啡,都得提前预约。

2014 年,罗海斌的客栈登上了世界著名旅行杂志《孤独星球》。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他的客栈。在他看来,自己的客栈除了住宿的功能,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和世界各地天南地北的朋友聊天,让自己学了更多,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松潘。

灾后重建为松潘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旅游业的振兴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后十年的重建,让松潘的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松潘的旅游业更是向前推进了很多很多年。对于我们老百姓,就是要抓住机遇,弘扬民族文化,不留遗憾。”罗海斌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