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画报 > 画报专题 > 正文

每一个劳动的人都是模范

2017-07-04 18:47:05 来源:安徽画报   编辑:高斌   
凡市场星报、安徽画报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画报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省委书记李锦斌为吴杰峰颁发先进工作者证书)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劳模,时代进步和文明的力量。省委书记李锦斌在今年的劳模大会上说,他们在改革发展主战场大显身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攻城拔寨,在服务群众最前沿建功立业,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代需要劳模,劳模成就时代。五月,不仅是五月,每一个劳动的日子都是劳动节,每一个劳动的人都是模范。
 
吴杰峰:科技作魂   信念为峰
◎文 /张治    图 /周诚
 
        吴杰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位身先士卒的科技工作者,他常年奔赴在核聚变、强磁场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电物理装置研制的前线。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他用科技强国的信念,朴拙无华的双手,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科技的战场上不断开拓,不断前行。
 
        从“入合肥”到“出合肥”,吴杰峰整整潜心工作30年,一丝不苟。“入合肥”时,他青年风貌,意气风发,心怀科技强国的梦想和热血豪情;“出合肥”时,他鬓角白发,沉稳坚毅,带着20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全超导核聚变、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等领域领跑世界前沿,一鸣惊人。他用扎实做科研的态度,扎根合肥,面向世界,写下自己的英雄梦想。
(图为:吴杰峰在检查托卡马克装置)

        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孤独和枯燥,总会在不经意间肆虐科研工作者的心灵。“要把科研大装置做好,给物理学家的构想实现提供好的平台。”吴杰峰说起自己这些年坚持的信念时激情满怀,“没有信念的人生总会格外困难”。对于他而言,团队是支撑他前行的动力;对于团队而言,他就是船队航行的方向。孤独和枯燥跟着他整整30年,却从没有打败他。8年磨一剑,他和他的团队认真研制每一个细小的零部件,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全超导核聚变装置,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8千安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原型件。“最辛苦的时期不是研制期,而是装置运行故障时的故障排除期”,尽管连续25天没有白天黑夜,但吴杰峰觉得最难熬的反而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劳动强度不算什么,思想抗压才最能体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貌。”吴杰峰笑着说。
 
        过去荣誉过去风,以此起点攀高峰。对于吴杰峰而言,“五一”先进工作者奖章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如今,吴杰峰又带领着他的团队致力于打造“离子医疗”平台,为“质子抗癌”的实现贡献力量,将科技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效益。
 
宣国英:时代红旗   永不褪色
◎文图 /随睿   马启兵
 
(图为:“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宣国英

        合肥寿春路市委宿舍大院里,住着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那就是被大家称为“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的宣国英。她是全国劳模,曾任安纺一厂厂长,合肥市委常委、工会主席,省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曾经家喻户晓。
 
        宣国英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家族中有7位亲人为国捐躯。1941年,宣国英的父亲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宣国英只能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
 
        1955年底,安纺一厂在和平路上建成, 14岁的宣国英报了名,并通过了招工考试,成为合肥第一批纺织女工。
 
        1956年3月份,安纺一厂组织工人学习,宣国英看到了家乡的一穷二白,所以下定决心到上海学习纺织技术。
 
        母亲叮嘱她,你要懂得报恩,因为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党给的,你要向你爸爸学习,要到最艰苦的岗位磨练。
 
        宣国英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母亲的期望到了上海国棉九厂。带队的师傅见她年纪小,就把她安排到了验布车间,那里活轻、干净。然而一周之后,宣国英就主动要求去更锻炼人的车间,于是,她到细纱车间开始学习挡车。
 
(图为:宣国英熟悉每到工序)
 

(图为:宣国英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在那里,她因为肯吃苦、肯钻研,很快成为挡车能手,被评为优秀学员。全车间的124台挡车几乎全部靠她维修,大家都说:“有难处找小宣。”
 
    那时的她只坚定一个信念,只有把机器调好了,才能放心让同事使用。
 
     1956年11月安纺正式投产,在这批纺织学员里,宣国英是第一个达到定额的工人,还被评为全厂第一批先进工作者。
 
1957年,母子三人挤在合肥的出租屋里,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她的18块钱学徒工工资。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宣国英的干劲,不久,她成为了生产小组长,所在的小组被省纺织厅命名为“宣国英小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1959年,小组提前两个月完成生产计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青年红旗突击手称号。1961年,她被评为合肥市劳模。196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这在安纺可是第一批。
 
      1964年,作为合肥代表,宣国英受邀去北京参加共青团九大。
 
(图为:宣国英的观礼证)
 

(图为:宣国英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出门前几天就激动得睡不着,这可是去见毛主席啊!”
 
        1966年,已经是车间主任的宣国英作为职工代表团一员,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1970年,因为表现优异,她被保送到合肥工业大学工汽专业,一年后,宣国英主动向省委请求到上海纺织工学院学习。
 
        直到1975年学成归来,她在每个车间轮流实习,熟悉了每道工序,成为了安纺一厂的副厂长,以后又当上了厂长,被推选为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出任市总工会主席,继续为合肥市工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年轻时的劳动奉献,让宣国英在日薄桑榆时仍感到无比充实,当劳动成为信念,岁月的洗礼更显弥足珍贵。
 
杨苗苗:十米公交   爱无止境
◎文 图 /周诚


(图为:安徽省蚌埠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107路 1060号车驾驶员杨苗苗)
 
        杨苗苗,安徽省蚌埠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107路 1060号车驾驶员,获得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全国城市公交“十佳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第十届省委候补委员等。
 
        “十米公交车厢,承载八方来客,汇集百味人生,爱心永无止境。”这是杨苗苗写的一首小诗。23年安全行车无事故,服务乘客200余万人次无投诉,杨苗苗被珠城市民誉为“微笑天使”。
 
(图为:每天出车前,杨苗苗都要检查车辆状况)
 
        杨苗苗出身在公交之家,父亲是一名老驾驶员,儿时的她对父亲的职业充满向往,暗暗期待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开上威风凛凛的大公交。1994年,她从父亲手中接过方向盘。23年来,不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都提前半小时到岗。
 
        为练就过硬本领,她阅读大量的驾驶维修、乘务心理学等书籍,学习公交同行的先进经验。在4万多次出车中,杨苗苗做到安全行车零事故、零投诉;不仅如此,车厢服务合格率、车辆整洁合格率、车辆出勤率全部达到100%,杨苗苗创造出蚌埠公交史上一个个“奇迹”。


(图为:杨苗苗搀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下车 )
 
        为提高服务水平,她牢记全市公交线路走向、站点,当好乘客的向导;她自学手语、方言,便于和特殊乘客交流沟通;她的车上备有便民伞、常用药等,随时为乘客提供方便;雨天停站时她小心避开水洼地,于细微处温暖着乘客的心;遇到个别不文明乘客,她坚持得理让人,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对方,传递着城市文明的正能量。
 
        2011年,蚌埠公交集团组建了“苗苗线路”。苗苗线路成立5年多来,服务乘客3954万人次,行车646万公里,没有发生过一起责任交通事故,没有一起责任投诉,收到表扬千余件次,创造了全国公交行业的奇迹。


(图为:公车的玻璃擦了一遍又一遍,光亮如新)
 
        在生活中,她默默关注贫困学童,已累计捐出助学款2万余元,结对救助了2位农村单亲妈妈。在她的带动下,蚌埠公交集团建立了“苗苗助学基金”,更多的人加入了爱心助学的队伍。
 
        紧握方向盘,脸上依旧洋溢着甜美的笑容,车厢里依旧飘荡着真诚的问候。杨苗苗,微笑中前行,快乐中奉献。
 
父子劳模:劳模家庭   薪火相传
◎文 /张亚琴  夏鹏    图 /祝捷  马启兵   张倩莹


(图为:劳模之家)
 
        在安庆,有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单家定,退休人员,1975年、197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女儿单群,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营业大厅班长,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儿子单德森,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班班长,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精神,是这个劳模之家的“传家宝”。


(图为:年轻时的单家定)
 
      上世纪70年代的劳模时代,大部分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勤恳、认真、负责,成了烙印在他们骨子里的终身符号。70岁的单家定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看来,劳动是每个工作在一线的人员最基本的职责。从事电力土建工程的单家定,长年辗转在安徽各地的电建工地上。淮南,合肥,淮北……可以说,70年代,他为安徽各地电厂的建设奉献了汗水和心血。
 
      上到电力政策,下到电费电价。这些,都是单群每天要面对的。
 
(图为:单德森正在操作通用式卡具)
 
      在供电服务一线窗口,不仅仅是全心服务,单群还做到了贴心服务。因为客户们的反映,经过细致观察和认真考虑,在她的建议下,安庆供电营业大厅将所有专业柜台改为综合柜台,实行每笔业务“一台清”,缩短了客户办理业务时间。在全省电力行业率先学习哑语服务用语,给聋哑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等。
 
 带电作业,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单德森,一干就是19年。
 
(图为:单群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安庆所辖的7个县,总计2000多公里的高压线带电检修,是他和团队其他6人的工作范围。“每天,我都是在外奔波。即使在休息日,只要有任务,立马上‘前线’。”
 
     超高压带电作业,面临的风险更大,对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德森完全胜任这个岗位。 “我们单位只有4个人,是可以上杆塔带电作业的。遇到塔基有问题,又不能断电的情况下,就是我们工作的时间。”单德森笑着说,像他这样的工作性质,想买保险都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受理。

(图为:单德森在安装引流线副线)
 
        2008年春节,一场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席卷江淮大地,冻伤安庆电网。安庆供电公司组织除冰抢险小分队,单德森的名字也在列:“当时零下10摄氏度,爬到铁塔上,风吹在脸上像刀割。等到干了一天走下杆塔时,我的双腿已没有知觉。”
 
        拼命、刻苦,是单德森在其他人眼中最直观的感受。其实,在技术创新上,他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研发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式卡具,在检修实践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授予QC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而今,带着“单德森工作室”的荣耀,单德森重新出发。
 
夫妻劳模:琴瑟和鸣   共谱余热
◎文 /殷艳萍    图 /周诚   张倩莹


(图为:琴瑟和鸣)

       1956年,她因教育事业上的贡献,被评为省劳模。

       1988年,他因卫生医疗工作突出,被评为省劳模。
 
        他们是一对夫妻。退休后,他们各自选了一个目标:王忠瑜无偿家教,陆端贵无偿看病。
 
        如今年过八旬,他们依然精神矍铄,守护着内心的财富,把爱扩散。爱扩散。
 
        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三排楼巷,王忠瑜老人家里。10岁的简欣茹趴在一张老式桌子上写作业。简欣茹并不是王忠瑜的孙女,她是附近村里的。从幼儿园开始,她就在王奶奶家学习、画画、做游戏。王奶奶家是简欣茹最爱来的地方,在这里,她可以得到作业辅导,矫正坐姿,还有王奶奶的学习方法和精彩故事。
 

(图为:王忠瑜辅导简欣茹学习)
 
        简欣茹是来王忠瑜家的许多孩子之一。那个田赢子,刚来时只有桌子高,后来考上清华大学。考上清华的第一年,田赢子带来清华食堂的点心送给王忠瑜。当他看到当年趴着的那张桌子,说一定要留下它。就是这张桌子,不知趴过多少学生。即使破旧,王忠瑜依然视如珍宝。
 
        做家教,是王奶奶退休后的重要事情。她走遍全县20多个乡镇和部分中小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教学工作,建立家长学校(班)50余所,培训家教老师120余人,编写成10余万字的《家教14讲》,并亲自授课40余场,受教人数万余人。
 
        王忠瑜还记得评选上劳模的1956年。上学时,她成绩优异,文艺才能突出。毕业后,响应建设家乡的号召,到乡村中学教书。因教学成绩突出,县里多次组织观摩她的讲课。在后来的一些工作中,王忠瑜为金寨县获得了不少荣誉。1956年,她被评为劳模,那是安徽省第一届劳模大会,严凤英也是第一届劳模。
 
        陆端贵,是王忠瑜青梅竹马的同学,曾经同窗数载唱化蝶,如今琴瑟和鸣发余热。
 
(图为:陆端贵在给乡邻看病)
 
        上世纪70年代,陆端贵担任金寨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后又任县计生委主任。并未学过医的他,自学医学知识,制成分类卡片,写下大量笔记。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治疗意见得到了医生们的尊重。由于平时勤奋学习,岗位成绩优异,他于1988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退休后不能什么都不干,陆端贵和王忠瑜各自选择了一个目标,利用各自的优势,陆端贵给人看病,王忠瑜带家教,皆是免费。陆端贵有一种信念:内心的财富应守护着,坚守善良,不忘初心。王忠瑜说,助人心安是最大的德,她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党为人民增添正能量,发挥余热。
分享到:

安徽画报手机版

安徽画报公众微信

栏目新闻
2020-04-08 18:10:03 义务教学30余载 9旬老兵的红色“革命
义务教学30余载 9旬老兵的红色“革命”路
位于滁州市定远县西侧的朱湾镇,是个饱经战火的革命老区。全区先后输送千余名儿女参战,共有近百位烈士为国...[详细]
2018-05-11 12:11:09 现场援救
现场援救
1 2008年5月16日晚,医疗队在北川县城救助、转运伤员2 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点设置医疗点,...[详细]
2020-04-08 17:52:04 走近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隔离病区 医护人
走近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隔离病区 医护人员:我们就是患者的家属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定点救治医院,位于医院 B 楼的 1层感染一病区承担经疑...[详细]
2020-04-08 16:08:53 艺术天地:画坛父子,以版画代言美好安
艺术天地:画坛父子,以版画代言美好安徽
父子同为著名画家,同样担任安徽美术家协会领导工作。为了新徽派版画,他们薪火相传,孜孜以求。从《黄山》组图到《...[详细]
2020-04-20 19:46:38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2020年安徽全民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2020年安徽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启动
为助力决胜小康,建设书香安徽,省委宣传部在全省组织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2020年安徽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详细]
2020-04-19 12:45:13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2020年安徽全民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2020年安徽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启动
为助力决胜小康,建设书香安徽,省委宣传部在全省组织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2020年安徽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详细]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