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也是安徽省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多来,安徽的贫困地区在悄悄发生变化。
深入农村采访,记者的体会更直观:两三层的小楼、村村通、乡村图书室、健身活动广场、晚间的路灯,菜地和茶园就在家门口,小桥、流水、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很多都市人群理想生活的样子。
今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来自安徽省扶贫办的资料显示,今年计划完成90万人以上脱贫、1000个以上村出列,力争2个贫困县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视察: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梁家河、正定、宁德……40多年来,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


(图为: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研 ◎图 / 徐国康)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一连走进大湾村5户农家,听取村民对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种植茶叶、发展养殖业以及移民搬迁等的想法,了解省市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2017年安徽扶贫“军令状”:90万人脱贫,2个贫困县摘帽
安徽这几年的精准扶贫,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2014年全省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当年完成减贫83万人的任务,超出国家下达任务8万人。2015年减贫92.21万人,其中31个重点县共完成减贫人数66.39万,占全省减贫总人数近七成。2016年实现97.1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16年,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召开6次省委常委会、7次省政府常务会、4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25次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我省已建立了脱贫攻坚“1+20+4”政策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相关政策,还编制系列规划,引领脱贫攻坚。
2017年,安徽省紧盯脱贫攻坚目标,围绕“六看六确保”的基本要求和“四项清单”的工作机制,着力做到“四个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年计划完成90万人以上脱贫、1000个以上村出列,力争2个贫困县摘帽。

(图为:4月21日,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 ◎图 / 范柏文)
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许多乡村,布满了省领导的足迹,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贫困主要原因。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时任代省长李国英带头驻村调研。李锦斌同志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头陀镇贫困山村蹲点走访3天,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共谋发展致富良策。李国英同志赴金寨县古碑镇贫困山村蹲点走访3天,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此外,其他省级领导驻村不少于2天,走访贫困户不少于20户,实地了解帮扶情况。
今年4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周年之际,李锦斌轻车简从,深入金寨县、临泉县、谯城区,随机选择乡镇和村,随机走访贫困户和脱贫户,实地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4月21日,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李锦斌又强调,直面问题抓整改,精准发力补短板,确保年度脱贫攻坚战役再战再捷。李国英在当天的会议上指出,要客观认识工作成效,继续保持强攻态势、做足绣花功夫,乘势而上,全力攻坚,在全省上下迅速掀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高潮。

(图为:1月26日,省委书记李锦斌深入砀山县,检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图 / 徐国康 )
突出十大工程推进,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
“去年底,我家终于脱贫了。”近日,萧县官桥镇前白村脱贫户冯杰高兴地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现在不仅在水泥厂有固定的工作,还学会了收割机驾驶技术。
政府制定了脱贫攻坚到村到户项目清单和补助标准,针对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对帮扶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瞄准对象帮扶,针对致贫原因帮扶。
安徽省加速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为如期脱贫铺路筑桥。省扶贫办副主任周勇告诉记者,未来5年,全省将建设3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40万贫困人口脱贫;全省有条件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硬选人,选硬人”,扶贫干部要俯下身子,走进田间
选派帮扶干部到村任职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策。扶贫干部要把自己真正置身于安徽精准扶贫的大局,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用心用情去做……
4月19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李锦斌强调要始终把扶贫工作队作为攻坚力量,在现有基础上,每个村增加1名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和1名工作人员,保证每个贫困村有3人专职负责扶贫工作。
4月24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邓向阳在进一步加强选派帮扶干部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准确把握选派要求,切实做到“硬选人、选硬人”。如今,安徽的第一书记们已在5月1日前全部到岗,三年时间,不脱贫,不走人。

(图为:岳西光伏发电项目 ◎图 / 储青)
科技扶贫:一次投入,持续产出
早在1986年,“科技扶贫”的概念就被提出,是开发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多地发展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多余上网”,一次投入,持续产出。通过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每户人家都将成为微型太阳能电站。
2015至2016年,全省累计建成户用光伏电站12.2万户、村级光伏电站2915个。其中,岳西县光伏扶贫尤为突出。
2015年至2017年三年期间,岳西县已建成53.376MW村级集体和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全县18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每村建成了100KW以上村级集体光伏扶贫电站一座,为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20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截至2017年,全县共建成3KW户用光伏扶贫电站11402个,为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直接带动一万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图为:砀山县周寨镇的“微商”许静为客户拍摄自家的酥梨图片 ◎图 / 崔猛)
电商扶贫:勇闯新路
电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插上翅膀。砀山县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机遇,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创新实施“产业园+电商企业+农产品+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新模式,结合县域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微商的集群效应,提升电商扶贫精准度,探索出了一条电商脱贫新路,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为:电商客服人员在打印订单 ◎图 / 崔猛)
目前,全县共有电商平台21个,电商企业344家,网店、微店超10000家,注册农产品品牌900多个,2016年全县电商交易额达37.3亿元,其中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31.6亿元。砀山成为农产品电商销售全国第一县,荣获“2016中国十大农村电商合作探索奖”,并涌现出一批电商“先锋军”,带动5万多人从事电商、物流等工作,拓宽了贫困户的就业门路,近两年砀山农民通过电商增收4亿余元。

(图为:蒙洼莲藕采收忙 ◎图 / 田鋆)
产业扶贫:“扶贫车间”助脱贫
“扶贫车间”,也即产业脱贫,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是很多留在农村脱不开身的人的期望,既能照顾家中老小,又能补贴家用。 去年以来,阜南县计划建“扶贫车间”73个,其中52个已经竣工。目前,23个已经开工生产,解决735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339人,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妇女,每天可获得20至160元不等的收入。阜南县对贫困人口需要技术培训的,政府还给予每人每天80元的培训补助,真正做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图为:油用牡丹增收富民 ◎图 / 田鋆)
2017年,阜南县计划实现34228人脱贫、28个村出列。近年来,阜南县还多样发展产业脱贫。会龙镇发展延秋辣椒3万亩,年产辣椒20万吨,产值8亿元,有5000户近3万人靠种植辣椒、从事辣椒经营致富。仅2016年,会龙镇通过辣椒种植大户示范带动、贫困户到辣椒种植大户基地打工等方式,使279户1145人精准脱贫。

(图为:定远县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贫困户开展贷后随访 ◎图 / 冯再雷)
金融扶贫:“造血”万家
为解决贫困户资金难、发展难问题,大力实施金融扶贫是扶贫的必经之路,唯此才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定远县全面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帮扶人全程参与、贫困户发展受益”的金融扶贫机制,做到贷前精准识别、贷中跟踪服务、贷后有效监管,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同时,简化程序,完善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机制,将低保贫困户以及超过60周岁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纳入享受小额信贷政策范围,让政策惠及更多贫困人口。

(图为: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与贫困户签订扶贫贷款入股协议 ◎图 / 冯再雷)
定远县还创新了小额信贷模式,丰富金融扶贫的形式,采取“专家+贫困户”、“大户+贫困户”、“项目+贫困户”、“股份+贫困户”等模式,发挥扶贫贴息贷款“酵母”作用,让金融“输血”变“造血”,确保贫困户实现“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稳脱贫”。

(图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牛东传授反季节西瓜田间管理技术 ◎图 / 冯再雷)
创新扶贫:“三带一自”谋发展
积极探索产业扶贫路径,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成为安徽多地发展扶贫的方向。
把手工作坊挪到村部里,补贴贫困户买羊喂养,入股种植大户“坐享”分红…… 发展有思路,脱贫就有门路。近年来,临泉县创新扶贫方式的做法得到了各方认可。
临泉县结合资源禀赋,聚焦产业扶贫,积极探索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大户带动、贫困群众自家种植养殖的产业脱贫模式,打造脱贫攻坚联合体,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扶贫格局。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临泉县投入扶贫资金8.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27个,带动10个贫困村成功出列、11.2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图为: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健康扶贫:斩断“穷根”
309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超过176万人,而他们绝大部分又都是重病、慢性病——这是安徽扶贫任务中最艰巨的挑战。针对因病致贫、返贫的突出现象,安徽采取医疗财政兜底、健康管理、分类救治等多种措施,遏制困难群众因病返贫,提高农村慢性病防控水平。
2015年以来,泗县坚决贯彻精准方略,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健康脱贫工程”,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积极构建大健康格局,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图为:夜晚上门义诊现场)
据悉,今年1-4月,在省“351”医疗兜底政策的基础上,泗县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补偿后,对贫困人口剩余的合规医疗费用全部实行兜底保障。全县贫困人口门诊、住院受益8.4万人次,总费用4719.36万元。